新吾爱文学网 > 军史小说 > 汉家衣冠 > 第100章 东下(1/2)

第100章 东下(1/2)

上一章汉家衣冠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新吾爱文学网在线收听!
经过一个冬天的储备,弹药充足的朱慈烺决定趁梅雨季节到来前收复南京,所以天气刚回暖就誓师东下。

御前会议时,军机处分成两派,分歧很大,争执也异常激烈。

一派认为联合江西、福建兵马共计约三十万人。兵分三路,一路从九江沿长江南岸攻池州、铜陵、芜湖,一路从南昌出兵,沿鹰潭、饶州(今上饶)、衢州、金华、绍兴、杭州,最后一路沿丽水扫荡浙东,东两路最终会师与杭州,再直接北上湖州、苏州、常州,最终三路在南京会师,围攻南京。最后再经略两淮。

此时的浙江境内反清运动高涨,各民团众多,江浙百姓对王师的到来翘首以盼。再加上舟山还有张名振率领的水师,百万大军以压顶之势能在三月内围困南京。

至于后勤单单是海运就可以满足,这可以解放广东、广西、湖南的百姓,让他们安心种地。

再则苏杭是东南精华,天下税赋重地,早一日光复东南就早一日获取钱粮上的支持,也早一日避免更大的损失。也好积蓄粮草为北伐中原做准备。

另一派认为从汉口出兵,沿江东下先取安庆,军队分成两路,一路北上沿怀宁、桐城、庐州、淮南攻蚌阜经略两淮,一路继续沿江进逼扬州。同时南昌分出一部汇合九江军也沿南岸攻池州、铜陵、芜湖。水师并进。长江南要死死黏住多铎部不给他渡江的机会,争取将南下的建奴留在江南慢慢蚕食。

这样一来在江南的多铎部要么在完成合围前渡江北上,江南自然不战而下。要么被堵死在江南变成孤军,最终的结果是全军覆没。后一种的可能性很小,因为在江南的不但有蒙、汉八旗军还有满八旗的两旗。清廷绝对承担不起这么大的损失。

其实这两套方案,朱慈烺倾向于第二套,因为清末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就用的这套。

当时曾国藩失败几次后痛定思痛决心放弃东南沿长江打。这么做首先是地势,长江出蜀向东千里,有三大重镇,其中以荆州最重,扼守荆、襄即控长江中游,北窥中原。其次以武昌最重,九江次之。武昌控长江、汉水为荆、襄锁钥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。长江下游以南京最重、镇江次之。南京是长江下游的必经之地。它上有芜湖,下有钟山山脉一直连接到苏州,其余地方要么不是芦苇地就是崎岸危矶不能行军,要么水流湍急不能行舟。

现在对大明有利的一点是长江三重镇有两镇在大明手中。只要沿汉口下蕲春,沿宿、太攻安庆。

只要安庆一下,九江之围也就自动解了。不然在鹰潭的秦拱明向景德镇、池州方向挺进,朝廷的大军再分出一部渡江,多铎就面临两线作战且后路被切断的风险。

安庆被攻下那么战略空间就大了,可以北上庐州府(今合肥)取蚌埠即控制淮河中游,要是能取徐州、淮安基本上整个江南就下来了。从安庆向东就可以直捣南京了。

朱慈烺不怕像曾国藩似得一打十几年,那是因为曾国藩花了很长时间在政斗上面。

当时的满洲贵族湖广总督杨霈强烈反对曾国藩的战略,他认为先守荆、襄,布重兵于汉川,防止太平天国北上中原,驻守淮上的满将胜宝、袁三甲怕安庆的守军避战北上,他们抵挡不住也反对曾国藩的战略。

后来老曾在左宗棠、李鸿章以及胡林翼等人的帮助下才获取政斗的胜利。另外一个原因是失去李鸿章的淮军不听指挥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徽被淮军破坏的太严重了,导致无法就地征集粮草。

也不要听网络上的胡吹。曾国藩不会用兵甚至不知兵,没打过一次胜仗。他手下的湘军以宗亲故旧及残酷的军法维系,一旦军饷不够,军队立即哗变。

这支军队弱到什么程度?野战、攻城不堪一击,要是到了必须野战攻城那就让洋人雇佣兵上,等轰开城门就一拥而上取得大捷。要是洋人雇佣兵也无法攻克怎么办?就请在上海的洋人正规军上。最明显的例子是打南京时,洪秀全因手下内讧出走就剩下三千人守城,可围困南京的六万湘军竟然贪生怕死到不敢上前一步。南京一下,整座城池被屠戮一空。

曾国藩本人也极其嗜杀,他打太平天国时执行的是三光政策,即烧光、杀光、抢光。江南士民深受其害,特别是他每下一城就屠一城绝不留情。

在打安庆前夕,他还害怕他的弟弟曾国荃狠不下心来就特意写信告诫曾国荃:“克城以多杀为妥,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”。

曾国荃事后心有余悸就回信告诉他屠城并把安庆夷为平地这件事,你知道曾国藩怎么回信的?

“安庆克复,城贼诛戮殆尽,并无一名漏网,差快人心。”,一句无一名漏网,差快人心简直令人毛骨悚然。

南京被围时,守城的将领李秀成眼见南京粮草不足就希望湘军放妇孺老弱一马,可曾国藩却回复曾国荃说:“城内放出之妇幼,迪庵前在九江一概不收,扔送进城内。一则城内饥饿者多可致内乱。二则恐贼之眷口从此得生也。望弟参酌。”

迪庵即湘军名将李旭宾。意思是在九江的妇孺也不要收容全扔进南京,让城内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章汉家衣冠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