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吾爱文学网 > 都市小说 > 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> 第199章 记忆(1/2)

第199章 记忆(1/2)

有声小说,新吾爱文学网在线收听!
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肆虐了三年的灾荒终于过去,

也许是61年秋收的那一刻,也许是在62年的夏收结束以后,总之从这个夏天开始,代食品便悄悄地退出了老百姓的餐桌,粮站里供应的主食再次充实起来。

尽管依然是粗粮占多数,却也能勉强填饱肚子,再也不需要靠代食品来充饥。

城镇居民如此,农村里情况也差不多,

在一批批部委干部被派遣到基层担任主管领导以后,农村的真实情况随着无数的报告飞向北京,成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,

自留地被发还、允许饲养家禽家畜、公社大食堂关门歇业,各家各户分到了粮食、厨房里燃起了炊烟,

似乎一切都回到了“跑步前进”之前的状态,

除了依然是公社、依然计工分。

土地都是集体的,农民干活只能计工分,干的多的工分就多,到了年底,若是所在的生产队能有盈余,分到的钱和粮食也就多一些,

这个与允许自留地和饲养家禽、家畜一起,构成了与前面三年区别最大的地方,

而这两项,算是对农民少有的一点激励。

只不过,灾害过去了,影响却远远没有消失。

大的影响且不说,就说说对老百姓生活习惯的改变。

陈建国还清晰地记得,自己刚穿到这个时代的时候,如果是家里有2个以上职工的家庭,餐桌上的饭菜都算不错,不说天天吃肉,起码也有几个小菜、米饭管饱,逢年过节的时候开点荤不成问题,

像陈家这种有4个人拿工资的,那更不得了,几乎是顿顿有肉、餐餐有酒,一年到头还能攒下好多钱。

后来的大食堂时期,即便是在农村里面,过惯了苦日子的农民也变得阔气起来,刚开始可能还会将碗里的饭吃干净,但没过几天,便能吃多少是多少,吃不完的也不管,只将还剩了饭菜的碗一丢,嘴巴一抹便走人。

现在呢?

不管是城里人,还是乡下的农民,饭桌上一定是根据人的多少决定饭菜的多寡,只会少、不会多,只会让人吃到8分饱,绝不会撑着,

即便来了客人,也只是多舀一点米,多加一两个菜,加的也不是什么好菜,青菜、豆角、茄子之类的最常见,因为蔬菜不用票,如果能端上来一盘炒鸡蛋,客人都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,

平时自家人吃饭的时候,必须把碗里面的饭全部吃干净,桌上掉了一粒米也要捡起来,连吃完饭的碗也要用水涮一涮,将沾了米汤的水喝进肚子里,似乎这样就等于多吃了一口饭。

他们这样的生活习惯,会一直持续到八九十年代,才随着物资的丰富而逐渐改变。

那时候年轻人对长辈的印象,便是他们的节俭、珍惜粮食,不会轻易浪费一粒米一颗饭,

长辈对这个年代的记忆也是如此,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幸福。

似乎“一五”经济的奇迹、大食堂的阔气,乃至于“跑步前进”时期的成就,

——包括宝钢的前身上海五钢、武钢、包钢、邯钢、唐钢、济钢、首钢、太钢、杭钢、广钢、南钢、安钢、柳钢、酒钢、……

柳州工机、武钢焦化厂、柳州电站、兰州化肥厂、太原磷肥厂、上海照相机厂、华北制药厂、南平造纸厂、武汉重机厂、……

第一辆东风汽车、第一辆红旗汽车、第一台北京牌电视机、第一架民用飞机、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、第一台数控机床、第一台40匹马力柴油拖拉机、第一个电影胶片厂、第一艘由苏联设计我国自主制造的远洋货轮、……

兰新、宝成、黔贵、鹰厦、包兰五条铁路、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……

等等等等一系列大工厂、大项目、新产品的落成、投产和产品下线,都发生在这个时期,

但在很多人的记忆中,这些却都只是大梦一场的虚妄,

大部分人们对五十年代的记忆,只停留在最后两年的灾荒与饥饿上面。几十年后,他们对晚辈讲起的,也大多是灾荒与饥饿。

所以,

人们对生活的记忆,不在于经历了什么,而在于记住了什么。

记住欢笑,某段时间便是快乐的,记住悲哀,那段时间便是不堪回首的。

……

又是一年春节,

1963年1月24日,大年三十,久违的热闹再次出现在大街小巷,

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、放鞭炮,过大年。

由于今年的正月初三是星期日,便可以连着春节3天假期调休,正好从除夕开始放假,等到正月初四星期一再上班,

连着4天的长假,加上今年春节加大了物资供应,几乎家家户户都买到了猪肉、豆油等年货,这个春节,自然就过得很开心了。

陈家更是热闹非凡,

搬了新家以后,跟外公外婆家连在一起,过年自然也格外热闹。

尤其是前两年物资不够,即便家里囤了好多粮食,又有陈建国的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